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67章(1 / 2)





  先帝出于河间,灵思皇后出于赵国,这是天子与冀州的缘份,不可辜负。

  看着侃侃而谈的刘和,刘协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刘和就是东海恭王刘彊的后人,而刘彊是光武帝嫡长子,曾被立为太子十八年,最后因生母郭圣通被废,“主动”辞去皇太子之位。

  某种意义上,他们这一系就是朝廷与冀州系矛盾的牺牲品,想必也对冀州人的执念感同身受。

  审配之流要平定,但冀州人的执念也要化解,否则将来还会有事。

  刘协与大臣们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亲征冀州。

  山东的兵力是足够的,毋须再从关中调兵,他只要带上虎贲、羽林等禁军即可。步兵、射声诸营就在太原,到了邺城之外,正好可以归列。

  大体上意见统一,唯有如何处理袁术上,出现了一些分歧。

  有人认为袁术有功,一举拿下了袁绍,为平定冀州创造了机会。

  有人则认为袁术擅自出兵,而且越境攻击冀州,虽然有功,但违反朝廷用兵制度在先,不能不罚。

  紧接着,就有人把话题转到了州牧的权力过大,再次提议取消州牧,只设刺史,尤其是限制刺史对军事的干涉。

  毕竟现在能动用一州兵力的不仅是州牧,刺史也是可以的。

  只有从根本上取消刺史的兵权,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刘协依旧没有发表态度,只是听大臣们争论,让人记下来存档。看看都有哪些人支持,哪些人反对,又都有什么样的理由。

  实事求是的说,现在还没到取消州牧的时候,至少不是最好的时候。

  讨论,就是制造舆论,看看大臣们的反应。

  ——

  会议结束之后,大臣们退去,杨彪留了下来。

  刘协请他喝茶、吃点心,顺便再说说袁绍的事。

  袁术看似滚刀肉,其实乖宝宝。就算顺势撤了他的幽州牧,估计他也不会有什么激烈的的反应。

  安排他去幽州,本来就是为了给袁绍制造麻烦。如今袁绍就擒,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可以功成身退了。

  反倒是如何处理袁绍有些棘手,以至于刘协暂时都不想在朝会上讨论这个问题。他相信,肯定会吵起来。

  首先是无法定性。

  袁绍之前已经称臣,严格来说,袁术袭击他是非法的。这也是有人攻击袁术的理由之一,只是说得不那么直接。

  但是不追究袁术的责任,不代表就可以将袁绍当作罪犯。

  称臣之后,袁绍没有做过违反朝廷诏令的事,朝廷没有理由将他定为罪犯,甚至还应该为他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