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67章(1 / 2)





  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这口气不能就这么忍下去,要不然这些老臣以后会更加放肆。

  刘协想了很久,让诸葛亮、庞统查查士孙萌的名字。

  如果士孙萌已经离开了襄阳,又没出现在长安,大概率也是去了太原,投奔士孙瑞。

  果真如此,那士孙萌很可能和沮授一样,名字已经出现在公文里,却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这一次,没费什么时间,诸葛亮迅速找到一份公文,发现了士孙萌的名字。

  但不是北军中候的文书时,而是河东尹荀彧、上党太守钟繇的文书里。

  除了士孙萌之外,诸葛亮还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都是避难襄阳的士人,其中就包括王粲。

  第七百零九章 虞翻悟道

  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刘协大惑不解。

  这些人离开了襄阳,为什么不来长安?去河东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宁愿去上党?

  一个两个还可以说是个人交情,这么多,就不是个人交情可以解释的了。

  刘协再一次头疼了。

  他估计,类似的事肯定不是一件两件,也不是今天才有。如果不是他心血来潮,要查士孙瑞的儿子士孙萌在哪里,他会一直蒙在鼓里。

  就算他勤政,每份公文都会过目,也不会看每一份名单。

  而且有很多人,就算名字摆在他面前,他也未必知道他和谁有关系,又有什么样的背景。

  大臣想糊弄他,太容易了。

  关键这还合乎规矩,诸葛亮、庞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各级官员都有不同的辟除权力,这就是朝廷的制度。要动这个制度,动的就是所有官员的利益。

  现在还不是时候,刘协再次告诫自己。

  太学的重建要抓紧,而且要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

  这时,他想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另一种解释。

  诸葛亮、庞统面面相觑,不知道刘协想什么,为什么脸色阴晴不定,眼中隐隐还有杀气。

  等了半晌,刘协才收回思绪,一看二人的神情,也知道自己刚才失态了,不知道会留下什么误会,只得没话找话的找补。

  “这几个人,你们都认识吧?”

  “认识,几个文学之士而已。”庞统语带不屑地说道。

  诸葛亮虽然没有发表态度,神情却露出了赞同的意见。

  刘协没再说什么。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个人的确都是文学之士,并非理政之才。来不来长安,其实关系不大。

  最多只是朝廷面子上不太好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