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98章(1 / 2)





  赵温、张喜互相看看,将信将疑。

  “当真如此?”赵温低声问张喜。

  张喜摇摇头。“不知道。”他虽教呼厨泉礼仪,却没怎么关心呼厨泉想什么。

  杨彪哈哈大笑,趁机批评了赵温、张喜几句。

  他原本也是和赵温、张喜一样的看法,可是这两天与呼厨泉多有接触,态度有了一些变化。

  匈奴人以汉家外甥自居是客气话,但匈奴人想成为大汉藩国却是事实。

  如今的匈奴已经不是以前的匈奴。草原已经被鲜卑人占据了,匈奴人大部分迁入塞内,半耕半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定居,稳定就成了第一需求。

  最典型的变化就是由兄弟相继变成了父子相继。

  匈奴人的单于之位原本是在兄弟之间传递,但兄弟之间传递容易引起分歧,最后往往付诸武力解决,内讧此起彼伏。相比之下,父子相传名份确定,也更符合人情。

  但新旧制度变革之间,难免会有冲突。羌渠被杀,依附汉朝只是原因之一,他有意将单于之位传给儿子于扶罗,而不是其他的兄弟,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今于扶罗病死,呼厨泉继位,孤立无援,无家可归。如果能成为大汉藩国,接受大汉的册封和保护,不仅可以重回美稷,父子相传的制度也能得以确立,单于之位就可以永远留在他这一支。

  对呼厨泉来说,这显然是利大于弊的选择,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赵温、张喜都是人老成精的大臣,不用杨彪说得太明白,几句话一点,他们就意识到一点。

  教化匈奴看起来是天子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现实需求。

  正如杨定营中的将士一样。不是他们不想读书,不想成为彬彬之士,而是没有条件读书。

  换句话说,不是天子一厢情愿,而是他们反应迟钝,没意识到教化四夷的机会就在眼前。

  第二百四十二章 深谋远虑

  儒家重德教,以修德来远为最高境界。

  上致天子尧舜,下教百姓谨身,是读书人最理想的成就。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上可称名臣,下不失循吏,青史留名。

  只是很可惜,能坚持理想的人不多。大部分人入仕前壮志豪情,进入仕途后就渐渐偏离了初心,只在乎自己的私利,只想着荣华富贵,官至公卿。

  至于理想,化作夜深人静时的一声叹息。

  当然,大部分人不会认为是自己丧失了初心,只会说人心不古,王道难行。

  赵温、张喜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

  突然看到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摆在眼前,他们自然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