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50章(1 / 2)





  荀彧却一点也不失望。

  相反,他非常激动,甚至是狂喜。

  天子虽说不敢奢望大同,但他并非不愿,而是担心自己不能。

  作为一个少年天子,刚刚大破李傕,亲手砍下李傕首级的少年天子,如此谦虚谨慎,试问天有几人能及?

  若是袁绍立下如此大功,他会这么谦虚吗?

  若是曹操立下如此大功,他大概会赋诗一首,豪气干云吧。

  这不是英主,谁是英主?

  这不是圣王,谁是圣王?

  如果这样的英主、圣王还不能成就王道,那王道还有成就的可能吗?

  荀彧心中涌起一股冲动,躬身一拜。

  “陛下,臣不才,愿为陛下驱使,共成大同。”

  刘协笑了,将手中的长刀递给王越,跨过地上那条线,双手轻扶荀彧。

  “荀君若肯相佐,大同未必能至,太平却必可期。只是论道容易,行道艰难,还望荀君能与我披荆斩棘,一路同行。”

  第二百零三章 雏凤清声

  吃完早餐,荀彧起程,赶往安邑城。

  荀攸将他送到营外的官道边。

  “有话就说吧。”荀彧上了车,整理好衣服。“再不说,我可就走了。”

  荀攸轻声叹息。“叔父,你不觉得天子手段高明吗?”

  “你觉得我被他骗了?”

  “你得到想到的答案了吗?你确定他是你希望辅佐的明君?”

  荀彧曲指轻叩车轼,思索片刻。“公达,何伯求为何而死?”

  荀攸目光微闪。“忧愤而死。”

  荀彧摇摇头。“忧愤只是其表,绝望方是其心。弱冠以来,他就无心仕途,四处奔走,所为者何?不过是君子执政,上辅明君,下安黎民。袁绍身负四世三公之望,又兼有党人遗泽,本是执政的不二之选。可是面对董卓,袁绍却一走了之。”

  荀攸张了张嘴,话到唇边,化作一声叹息。

  他与何颙最为亲近,亦师亦友,对何颙最后的心态最为清楚不过。

  何颙的绝望,并非始于入狱,而是袁绍逃离洛阳之时。

  “党人汲汲以求的,是改朝换代吗?”荀彧转过头,打量着荀攸。“党人追求的是王道,是君臣相安,是天下大同。愿行此道者,皆是同道。不行此道者,便是儒门之敌,我辈之仇,人人得而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