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81章(1 / 2)





  刘协摇摇手。“朕正要和你说这件事。”

  “请陛下垂示。”

  “朝廷的确自有制度,但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就比如汉初有丞相,如今却无,岂能一概而论。以史为鉴并非复古,而是鉴其成败,取其精华,因时而变。”

  蔡琰觉得有理。“陛下所言,诚为至理。”

  “朕本该亲览典籍,奈何军政繁忙,怕是没那么多时间。你通读史书,捡其精要,以咨顾问。”

  “唯。”

  “朕有几个题目,你先记下来,优先考虑。”

  “唯。”蔡琰取出随身携带的木简和笔墨,端身正坐,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刘协有点意外。“你倒是准备充分啊。”

  蔡琰脸色微红。“先父待诏,又好读书,笔墨都是随身带的。臣……自出生起,便随先父流浪江湖,染其习风,已经成了本能。”

  她顿了顿,又道:“臣能重操旧业,再执笔简,乃陛下恩德所赐。臣,铭感五内,此生不敢忘,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刘协摆摆手,推过一杯水,示意蔡琰喝口水,平复一下心情。

  劫后重生的人更知道感恩,唐姬如此,蔡琰如此,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关东百姓也如此。

  蔡琰谢了恩,接过水,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珠,重新拿起笔墨。

  刘协拟了几个题目:

  一是有汉四百年的制度变迁。汉承秦制,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般,其中利弊如何,又当如何改进,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二是学术变迁。以儒学为主,包括道法各家的学术是如何变迁的,其中又有哪些有利,哪些不利,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纠正。

  三是当前形势。要着眼于天下,分析各地经济民生、风土人情,为朝廷制定平定天下,中兴大汉做资料上的准备。

  刘协最后又关照了一句,重点研究《太平经》,看看是什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跟着造反。

  他很快就要去河东,与白波军接触。在此之前,他必须做好理论上准备。

  “陛下要去河东?”

  “是啊,你觉得可行否?”

  蔡琰沉吟了片刻。“臣在河东不足一年,且足不出户,了解有限。不过曾听先父说过,河东虽在司隶,却与河内、河南不同,恐怕不是合适的龙兴之地。”

  “有何不同?”

  “陛下能说得出几个河东籍的大臣?”

  刘协仔细想了想。结合两世记忆,除了那些在后世闻名的徐晃、裴潜等人,他想得起来的也就是卫青和霍去病、霍光。

  与并称三河的河南、河内一比,河东就像是妾生庶子。

  “这是朝廷有意为之,还是地理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