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十三章 反导拦截(1 / 2)

第六十三章 反导拦截

.舰队进行反潜作战的时候,空军与二炮也在为第三轮打击做准备。

因为前两轮打击的效果比较理想,所以第三轮打击的重点是印度的导弹射车,特别是那些“烈火”导弹射车。

如此一来,关键不是打击手段,而是能否及时获得准确的情报。

为此,空军动用了二十多架j-2o执行侦察任务,还出动了数架战略电子侦察机,专门监视印度军队的通信联络。只要印度军队打算动用弹道导弹,就得进行无线电通信联络,因此盯住印军的通信频道,就能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侦察手段就是太空中的侦察卫星。

二部早已调整了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确保在三十一日白天,侦察卫星能够每半个小时从印度上空通过一次。为此,至少有六枚侦察卫星将提前耗光机动燃料,在服役不到两年即报废。

当然,比如遭到印度战略反击所遭受的损失来讲,损失几枚侦察卫星算不了什么。

为了及时为军队提供侦察情报,二部动用了所有情报分析员,还把三分之一的信息分配给其他情报机构。

可以说,当时所有的情报机构都在全运转。

十一点过五分,一名连续工作了四个小时的情报分析员有了现:隐藏在恰尔肯德邦南部山区里的一辆“烈火”导弹射车。随后,这名情报分析员做出准确判断,车上搭载的是一枚最大射程为一千五百公里的“烈火1”型弹道导弹,而且在侦察卫星通过时,导弹已经灌注了燃料。

负责情报支援的李明阳立即出战斗警报。

因为将由舰队充当第一道反导防线,所以作战警报先送给舰队。

五分钟后,另外一名情报分析员获得了第二个现:在同一地区,出现了第二辆导弹射车,而且运载的“烈火1”型弹道导弹也灌注了燃料。因为在卫星拍下的照片上,导弹呈倾斜状态,所以可以断定,导弹正在起竖,即将射。

印度进行战略反击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必须摧毁这两辆导弹射车。

十一点十二分,“上海”号巡洋舰连续射了八枚巡航导弹。

两分钟后,四架j-25从“黄河”号上紧急起飞。

在战场北面,空军的两架j-2o已经转向,正以每小时一千八百公里的度,奔向导弹射车的藏身之处。

只是,j-2o离导弹射车有差不多一千公里。

即便立即加,也要半个小时之后才能投下炸弹。

十一点十五分,从印度半岛上空掠过的导弹预警卫星出警报:两枚“烈火1”型弹道导弹已经升空。

红外辐射特征非常明显,确认是“烈火1”型弹道导弹。

情报同步传输给舰队,不用牧浩洋下令,舰队就进入了反导作战状态。

“烈火1”的最大射程为一千五百公里,因为采用了较为落后的液体燃料动机,所以大概要十五分钟才能飞完全程。

也就是说,必须在十五分钟之内击落这两枚导弹。

对舰队来说,作战拦截时间不是十五分钟,而是不到五分钟。

五分钟之内,两枚“烈火1”型弹道导弹就将到达弹道顶点,过了舰载反导导弹的最大射高。如果不能在此之前将其击落,就只能等到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后,用反导导弹进行末段拦截。

时间紧迫,两艘巡洋舰各为两枚hq-2o反导拦截导弹接通了电源。

十一点十六分不到,导弹预警卫星再次出警报,随后由战舰上的火控系统对弹道导弹的初始轨道进行测算。

事实上,这没有多大帮助。

虽然“烈火1”并不先进,但是作为中程弹道导弹,要在到达大气层顶部后,才会偏转航线。

十一点十六分四十秒,“北京”号的雷达先探测到了两枚导弹。

此时,两枚导弹还在六百多公里外,过了hq-2o的最大射程。虽然在反导作战模式下,通过把波束集中到同一个方向上,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过八百公里,比防空作战模式下高出了百分之六十,但是看得远,不等于打得远。反导导弹够不着,也只能看着弹道导弹离开大气层。

这个结果,多少让舰队里的官兵有点沮丧。

hq-2o在执行反导任务时,对付大气层内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有四百公里,跟美国海军的“标准6”型导弹差不多。即便对付大气层外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也能达到一百二十公里。

如果再有几个小时,舰队就能到达恒河河口,也就能用hq-2o拦截弹道导弹。

只是,十秒钟后,情况出现了变化。

“北京”号计算出了两枚导弹的弹道,弹着点不在中国本土,而是在孟加拉湾,就在舰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