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2节(1 / 2)





  甚至,在顺王兵变一事上,明明因为皇帝是在她伺候时昏倒,事后,太后是主张处死的。章和帝却因为她在玉德妃离宫那一个月里的“良好表现”,出言保住了她——不然,玉德妃也不至于如此醋意昭然,处处寻她麻烦。

  贵妃和淑妃相视一眼,撇了撇嘴。

  到底是年轻。

  这玉德妃,刚入宫时,那真是挑不出一丝儿错处,为人耿介得令人头疼。也是皇帝实在太过宠爱,渐渐的,也不再那么谨小慎微。虽然言语行为上仍然拿不住实在的把柄,但谁都能感觉到这个女人的慵懒随意和漫不经心。像这样故意为难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嫔妃,真说不上聪明。

  但是,谁让现在宫里三座大山都护着她呢?

  且得意着吧!

  陈才人现在也练出来了,不管心里是怎么恨不得玉德妃立刻去死的,面儿上那是恭恭敬敬,回道:“谢娘娘关心,妾身一切都好,宫里姐妹们都很和善,又有皇上、皇后娘娘和玉德妃娘娘关怀着,真是再无所求了。”

  那声音诚恳、表情真挚的,好不可怜见儿!

  玉德妃却实在有些恶毒,咄咄逼人道:“妾身?陈才人此言不妥——也是本宫之前没注意到”,玉德妃转头问姜皇后,“娘娘,这姑娘家的,好像不应该说妻道妾的吧?”

  姜皇后那是从来都站在玉德妃一边儿的,无理尚且搅三分,这貌似占理的,更是得理不饶人。

  “玉德妃此言有理。本宫也想起来了,当年玉德妃初入宫廷,那真是一言一行皆合规矩礼仪——别说称呼,当年玉德妃不曾见得陛下时,还是梳得双环垂练髻,打眼看去,和宫女仿佛。现在的新人们,实在是有些狂妄了。”

  皇后这样说,陈才人能如何?

  只得下跪请罪。

  皇后还老实不客气地罚了。

  谁让这里都是“女人”呢,其他人也确实不愿意和皇后、玉德妃在这种小事儿上纠缠——她俩多一个仇敌,虽然看不上眼,也总有能用的时候。

  玉德妃笑得眉眼弯弯,风情无限,终于满意了,微阖眼假寐。

  贵妃和淑妃这才开始说宫务正事,姜皇后虽然表情冷淡,但是处事还是公正的(?),贵妃和淑妃一直没能逮住证据。好在皇后对她们手头的权利人手也没什么企图的样子,好歹行事还是便宜的,也稍微放下些心。

  后宫还是风平浪静。

  章和帝独宠玉德妃,皇后公正,贵妃和淑妃蛰伏,低位妃嫔各自讨好上位,倒是难得和谐。

  朝堂却起了波澜。

  御史台奏请议太子,群臣复议。

  这也是正常的。

  其实,如果不是顺王兵变事上,天现异象,哪怕章和帝对群臣和后妃在自己昏倒时候议立储君再怎么不满,大家也敢在事情刚刚平息就提出立太子之事。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不是说着好玩儿的。

  说起来,章和帝昏倒,令国家失山陵,国事忙乱,甚至顺王兵变无人主事,那都可以算做是皇帝自己的过错。

  谁让你没早立储君,偏要和大臣玩儿暧昧呢?

  谁说受害者就是对的?

  但是,这天象一事,能压得住大臣一时,终究压不住一世。在利益面前,就是神仙、圣人当面发话,人们还要阳奉阴违呢,何况区区天象?

  这次章和帝倒是没有反对的意思。

  他毕竟是皇帝,虽然私心重些、权力欲重些,到底还算个明君。自然是心怀天下,看重夏侯氏江山传承的。之前的事情,他自己也很后怕。虽然不爽那些蹦跶的儿子,也觉得自己应该是个长寿的,可以等到小儿子长大,终究还是担心一个万一。

  特别是,现在姜氏登上后位,若他有个不测,皇帝还是很怕世家直接灭了曲青青,拥护幼主登位,行乱朝之事。

  反正,太子什么的,只要自己这个皇帝还稳稳坐着,实际上也不算什么。

  章和帝当朝同意了议立太子之事,且直言——朕年事渐高,常有违和,储君当立。然而,朕为人父,只知凡朕诸子,皆有所长,不为人后也,难以公正。所谓天子,乃天下臣民共主,其储君,自然也非私事,须公议。

  章和帝现在愈发难测,之前直接让大家决定皇后之位花落谁家,现在还把立太子的权力下放——没人会觉得皇帝突然学起圣贤垂拱而治,章和帝最重乾纲独断,如今这样行事,不过是天下尽在掌握,不是有算计,就是故意作态罢了。

  可惜,即使大家都看得明白,到底奈不过诱饵太甜美。

  这世上,能看清的陷阱太多,可是大家总会一头扎下去,宁死不回头,不过是,鸟为食亡,心存侥幸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猜一猜,女主为毛针对陈才人?

  真不是无聊啊~~~

  第八十四章 本是同林鸟

  四月里章和帝一句“众臣议立太子”,让大家昏呼呼地忙了起来。

  即使明知道一向喜欢大权在握、乾纲独断的章和帝,提出这个法子绝对是不怀好意。可是这饵太香甜,大家也只好自欺欺人,面带红光,四处晃了。

  而且,章和帝亲口说了——“只知凡朕诸子,皆有所长,不为人后也”,这几乎是明言,只要是皇子,那都有机会,甚至包括了之前因南蛮公主一事,几乎断了前程的四皇子!谁让皇帝亲口夸了四皇子“纯孝”呢,前事不能抹消,但毕竟涉及章和帝阴私,也不好时时提起,那可不是触皇帝的霉头嘛!四皇子一脉只要厚起脸皮,完全可以争一争嘛!

  独孤家和朱家的联盟瞬间被瓦解。

  其实他们未必不知道皇帝打得什么主意,无非是帝王权衡之术罢了。可是,就算心里知道,朱家能毫不防备?独孤家能不动心思?太后的“公正”还能维持?

  笑话!

  所谓阳谋,所谓离间,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本来贵妃和淑妃都以为,这次的对手就是对方,即使姜皇后心中有谋算,也更多的是站队,算不上死敌。哪知道,当天晚上,她们就收到家族密信——不知不觉间,这大汤朝堂,竟然已经脱离两家的掌握!

  大皇子成了庶人,二皇子便是长子,又有半个嫡子的名分,可谓占据大义。虽然母家有还似无,武家伤筋动骨,又不是十分信任夏侯扬,但大体还是支持他的。甚至,母家不显,这本身,就让朝廷上许多中立派怦然心动——外戚和权臣,大多数时候,都是死对头。何况二皇子这两年脱颖而出,处处都表现得极好,比起德行上有污点的四皇子;在宗室评价很低的三皇子,夏侯扬才更符合“贤”之一字。如此,二皇子占了长、嫡、贤三点,居然很有竞争力,特别是清流一派,就差摆明车马支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