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13)(1 / 2)





  可是那位韩非子?

  正是。李斯面色暗了暗,苦笑道,师兄前些日子入秦,所撰文章颇受大王赞赏。

  相比起来,斯这等小才算不得什么。

  韩非子入秦了?

  如果没记错,那位名动六国的大家是韩国公子。父王一早就想让他入秦为秦国效力,只不过可能性不大。

  扶苏安静想到,按照他曾耳闻过的这位韩国公子的性格,父王恐怕要失望了。

  先生错了。他道,扶苏近日聆听先生教诲,自觉受益匪浅,先生何必妄自菲薄?

  谢长公子赞赏。

  长公子的话让李斯心情稍微好了一点,转念他又想起近期愈发繁忙的秦王,连带自己桌案上堆积得更高的竹简,心中简直痛并快乐着。

  秦王如此信任他自然是好事,但最近派给他的事情未免太多。别说他现在还能抽出时间来给长公子授课,按照长公子的进度,律法相关他已经没有可以教他的了。

  他当然可以教长公子别的,但秦王没有多余的指示,他也不好妄动。。

  若是主动请辞,恐怕会给长公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连带在秦王心中的形象也会受损。

  若是有谁能接替他就好了,但推荐谁呢?

  不是李斯自信,整个朝堂能得秦王信任且有足够的水平担任长公子老师的,一巴掌数得出来。但是除他之外,最近都被分配了如山一般多的事务,就连对秦王不甚恭敬的尉缭都被丢了一堆军务,委实没有时间。

  ...等下,又有空又有才的,这不是有个现成的吗?

  李斯脑海中灵光一闪,他师兄不就被怂了吧唧的韩王送过来了么!

  韩非的才华压他一头,他入秦之时秦王给他的礼遇委实令李斯心中发酸,也产生了一定的危机感。

  尽管心知韩非那个心系韩国的倔脾气不可能留下来为秦国效力,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韩非若是留下来,势必会影响他的地位。

  如果说服大王,让韩非来教导长公子呢?

  韩非不善言辞,但秦王并不在乎,他甚至非常欣赏对方的才干。不能为己所用,杀了秦王又舍不得,不杀又怕他会带来威胁。

  若是留韩非在长公子身边授课,既不会威胁李斯的地位,也不会对秦王造成什么损失。

  李斯眼神发亮,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今日授课便到此结束吧,长公子,斯告退了。

  扶苏颔首,看着这位不知想到了什么的李廷尉起身告退,周身气息都轻快了不少。

  他缓慢晃了晃头活动一下,眼中透着细微的茫然。

  原来李廷尉只要被夸一下就能这么兴奋么?

  难怪父王喜欢夸奖他的臣子,只要夸夸夸就能得到一打卖力干活的手下,那可太划算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并不是这样。

  ☆、第16章 韩非子

  李斯向来是个实干派,所以当他做了决定后,立刻就将其付诸实践。

  如他所料,秦王也正在为他那油盐不进的师兄头疼。

  杀了吧,又舍不得这人的才华;放回去吧,又有点可惜。

  正好因为自家崽子丢过来的一大堆事,秦王心安理得把这位才子拘留下来,好吃好喝供着,顺便写写文章,万一哪天他想通了呢?

  李斯便是这时来的。

  大王,既然师兄不愿为秦效力,不若让他去教导长公子。李斯道,韩非这样的人,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将会是秦国的隐患。若一直拘留他在秦,不让他施展才华,未免有些可惜。

  长公子天资超群,斯自愧无法再教导,不若让师兄接任。

  秦王何其了解他的臣子,只眼神一瞥,便知晓李斯心中打什么主意。

  若非最近他忙得没空搭理其他,恐怕在韩非子屡次拒绝时就大怒起来,直接将他下狱。到时这位法家大才还能不能活着出来,就是个谜了。

  李斯的提议正好。

  秦王丝毫不担心让他国公子去教导自己儿子会不会引起别的问题,比如说把儿子教歪之类的。以扶苏那小子的脾性,谁影响谁还不一定呢。

  既然如此,这件事就交给李卿了。

  秦王随口吩咐了一句,继续处理堆积如山的竹简。

  每到这种时候,他都迫切希望那纸快些做出来,并且能立刻投入使用。原先不知道还好,如今一想起更轻便的书写用具,秦王是很难忍受这一卷都记载不了多少内容的笨重竹简了。

  李斯心中暗喜,他就知道秦王会同意的。

  至于秦王是不是看穿了自己的意图,那也无所谓。秦王心胸宽广,只要他还能为秦王办事,没犯什么大错的情况下是不会怎么样的。

  得了秦王口谕,他慢慢退出大殿,步履轻快的出宫朝韩非子的住处而去。

  秦国先前和韩国打了一场,不能说打了一场,只能说单方面碾压吧。还没有出多大力,韩王就忙不迭求和了,并派出了一位使者孤身入秦。

  那使者便是韩非子。

  韩非子在韩国王室中的地位本就不高,虽有大才,然口齿不清始终是他一大劣势。他曾不少次劝诫现任韩王安要好好治理国家,奈何韩王安对这个兄弟并不看重,听到他结结巴巴的劝诫更是心烦,遂将他打发到了一边,再也不愿见他。

  韩非在这样的境遇下并未放弃,而是专心著书,期盼有一日能够得到君主的重用。

  然而他所写的书上奏到韩王面前,依旧如同他这个人一般被忽略了。而那部分书,被秦国安插在韩国中的间谍送到了秦王案上。

  彼时秦王在空闲时间翻看了这位落魄公子的著作《孤愤》与《五蠹》,当即被吸引住,甚至说出了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对其的欣赏程度。

  正好身边的李斯提及,韩非是他的师兄。

  李斯的才干秦王是清楚的,而韩非能让他自愧不如,便说明对方不是如同昔年赵国的赵括一般只会纸上谈兵。

  秦王便动了把人要过来的心思毕竟人才只有嫌少,没有嫌多的。

  那些嫌弃自家人太多,硬要往外推的国家,秦王只能一边嘲笑他们何等愚蠢,一边把那些人才收纳过来。

  秦国大军压境,只是一统六国之前的一个小小练兵。而韩王安和他的臣子们被吓破了胆,六神无主之下,方才想起宗室还有一个能干事的公子,遂把韩非叫了过来商量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