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锦鲤夫妇(5)(1 / 2)





  岑想无法准确评价与定义自己的父母。

  她觉得他们是世上最无私的爸妈, 也是最自私的爸妈。

  尤其是她的父亲,在母亲寿终正寝一个月后,他也一声不响跟着走了。

  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后,岑想急急忙忙赶到他们家, 只能见到平躺在床上的老人, 好似入梦一般,双目安详地合拢, 无名指上还戴着他们早已褪色的婚戒。

  他穿着体面, 全白的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像是要去赴心上人的约会。他也只睡在一边, 如同身边还有爱人共枕同眠。

  而之前这段时光, 岑想都尽可能地陪在父亲身边,她知道父亲对母亲用情至深,害怕他想不开过不去。

  但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伤痛, 他看起来无悲无怨,只有条不紊将母亲的后事料理妥当。

  之后就经常坐在家门前, 看着远方,看天空,树林与水涧。

  一坐就是一整天,目光邈远。

  这是他们拿来养老的房子。

  母亲七十岁生日后, 两人都远离都市喧嚣, 在静谧的郊区买了间两层民舍, 重新装修成他们喜欢的样子,从此在那边安享晚年。

  房子还有个漂亮的院子, 父亲无所不能, 可以当院士也可以当园丁, 将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春天花团锦簇,冬日覆满薄雪。

  岑想立在床边,知道叫救护车已是徒劳。过了会,她开始流泪。

  眼前一幕并不意外,却足够让她伤心。

  母亲临终前曾跟她嘀咕四个字:“你别拦他。”

  岑想问:“拦什么。”

  母亲笑而不语,把她格走,叫父亲过来说话。

  她现在知道了。

  她的父亲又要去追她,去陪她了。

  父母的后事都低调安静。

  就像他们曾经的婚礼一样。

  岑想结婚时,宾朋满座,现场被布置成花海,众人在海风里举杯交贺。

  她好奇问母亲,你们当时也这样吗,母亲摇头,说他们只出去旅了趟游。

  但细节没讲。

  岑想在墓园里待了半天,看着刻碑师傅小心翼翼将父亲名字篆上,丈夫全程陪伴,担心她情绪崩溃。

  一个多月前,父亲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他是蹲在墓碑前的,不愿居高临下。

  母亲名字旁边并排空出了一列,那是他特意给给自己留下的。

  岑想清楚,但她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她的父亲,都八十二岁了,面对母亲,还像毛头小子一样,急不可耐,敢于兑现。

  父亲生前在学术上成就斐然,桃李满园,与母亲二人的大多收入都用于公益事业。

  许多同行,许多学生,许多受助者联系上她,想前来吊唁,岑想都一一谢绝,这是父母的决定,她必须履行。

  父亲头七后,岑想才敢仔细去看父亲留给她的东西。毕竟,收到包裹的第一秒,她就隐有预感,里面盛放着他的道别。

  与他这个女儿,与这个已经没有母亲的世界。

  那是一封父亲的手写信,还有一本相集。信的内容平实且平淡,除去开头对她的歉意,下面则描写了相册里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岑想终于知道了他们婚礼的细节,也终于知道了他们爱情的细节。

  他们生前很少与她详说恋爱经历,只说是爸爸追妈妈的,说妈妈是爸爸的恩人。

  他们恩爱得无缘无故,又理所当然,好像命定的一般。

  中学的时候,老师曾布置过一道作文题,叫“你所认为的世界上最好的爱”。

  班里很多同学写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岑想却没有,她写了父母之间的爱。后来这篇作文因出发独特,情真意切,被当做范文贴在了教室后墙上。

  她翻看着相册,泪流满面地想,如果在那之前就可以知道这些,那她那篇作文一定可以写得更好。

  但写得再好,也好不过父亲这封遗书了。

  不,用遗书来形容它并不贴切,它更像是一部温情的影片,一首美丽的诗歌。

  原来,父亲曾是母亲资助的贫困生,那样如松如竹,气质卓绝的他居然也曾瘦弱无靠,深陷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