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章 成果(1 / 2)

第二十章 成果

计算中心内,不管是比尔德、还是保护他的fbi特工都没察觉到外面的危险。

确实出了问题,可是与刘威判断的完全相反。

加入“未来战士”计划后,比尔德花了五年时间进行理论研究,为神经系统建立了一套现今最完善的数学模型。接下来,得用姓能强大的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算,确定比尔德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否正确。

可惜的是,当时计算机的姓能,根本办不到。

为神经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的时候,比尔德就提出,至少要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的姓能提高一万倍,才能完成模拟演算。研制新的超级计算机不是问题,美国很多高科技电子企业都在做这件事。问题是,在短期内把计算机姓能提高一万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美国身陷两场地区战争,巨额的战争开支侵吞了大量科研经费,国防部与cia都无法提供足够资金。

直到三年前,国防部的计算中心落成,比尔德才获得了证实数学模型的机会。

随后两年多,国防部与cia联合出资数十亿美元,在计算中心搭建了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级计算机群”,并且开发出了全新的“云算法”,把计算能力提高到了完成模拟演算的最低要求。

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巨大。

“超级计算机群”拥有二十八万片英特尔公司开发的最新的xeon服务器处理器,以及五十六万片专门进行浮点运算的图形并行处理器,组成了规模庞大的“云计算核心”,使其运算能力比八年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提高了一万倍。当所有处理器、以及高达960tb的内存与其他子系统同时满负荷工作的时候,功率高达十四兆瓦,相当于每小时消耗电能十四万度。

由此产生的热量,能在五分钟之内将室温提高七十摄氏度。

为此,计算中心更换了功率更大的强制散热设备,也就是中央空调,每小时还得消耗数万度电能。

超级计算机所处的地下室内,常年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左右。

为了防止水汽进入后凝结成水雾与水珠,计算机中心完全密闭,工作人员进出都得通过一扇专门的排气门。

从姓能上讲,这套超级计算机系统确实强大。

如果用来模拟一百万吨tnt当量的核爆炸,仅仅只需要两个小时,而之前的超级计算机至少需要几个月。

即便如此,运行比尔德建立的神经系统数学模型的时候,仍然显得有点吃力。

计算工作持续近半年,电耗就让国防部支付了一亿七千三百四十万美元。

万幸的是,比尔德建立的数学模型没有大的纰漏,一些程序上的错误很容易纠正,不然还得花上几个月。

接到计算中心的电话后,比尔德就赶了过来。

他从不怀疑模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国防部早就通知他了。他只想知道计算结果,因为这关系到了他的理论研究。

在过去三年间,比尔德一直在想办法证明他的理论研究结果。

为此,他还去阿富汗呆了一年多,利用国防部提供的[***]实验对象,做了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只是,数学模型演算完成前,所有临床实验都只能加强、而不是证实他的理论研究。

看到演算结果,比尔德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不是他的理论错了,而是证实了他的理论。让他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很简单:理论研究成果大大超越了当今的科技水平。

也就是说,除非出现奇迹,不然在他有生之年,理论只会停留在纸面上。

在比尔德之前,几乎所有神经学专家都认为,人类的智慧、或者说是大脑与神经系统的信息沟通建立在化学反应之上,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刺激神经系统,最终产生记忆、思维等等。

最初的时候,比尔德也坚持这一论点。

随着研究深入,比尔德最先认识到,人类的大脑没有想像的那么精密,比如神经细胞的尺度就比早已进入纳米时代的晶体管大得多,数量上也比动辄拥有几亿、甚至几十亿个晶体管的计算机处理器少得多。

如果大脑的信息交换基于化学反应,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应该远远低于计算机。

实际情况则是:即便是这套专门为他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计算能力也比最简单的生物大脑――昆虫的大脑――差得多。

要想达到昆虫大脑的级别,计算机的姓能还得在此基础上提高十万倍!

能在尺度上远远小于计算机,却在计算能力上远远超过计算机,只存在一种可能,即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信息交换的基础是量子理论,而不是简单的化学与电子理论。

这就是比尔德的理论研究成果。

模拟计算结果证实了比尔德的猜测,在单个神经细胞内部,信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传递,而在神经细胞之间,也就是神经突触之间,信息则由同态量子传递,传输速度不受光速限制。

虽然从理论上讲,这无法改变神经系统传输信号能力低下的问题,但是这却是人类拥有思维、思想、情绪等等智慧特征的关键所在,也是计算机进入量子时代之前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大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