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2节(1 / 2)





  饭吃完了,寒暄也寒暄过了,安国平开始帮秦振国鼓捣天线。他人高手长,没几下子就将阳台外的天线换了个位置,安致远在客厅里对着彩电屏幕观察指挥,不时叫几句:“对对,变好点了,继续!”“不行不行,这次不对又变差了。”

  父子两个通力合作,没一会,就把天线调整好了。

  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电视剧播出时间,放的是一部根据古典小说改编的片子。

  秦振国架着眼镜看了一集,等到放片尾曲的时候,发表感想:“和我之前看的书上差不多,改动不大,就是有些礼仪背景道具上,还是有欠缺,还有一些小细节上,也和原文不太一样,更口语化了,还行。”

  这片子的原版小说赵静云也看过,她说:“我觉得这样也挺好,要是全照原版的来,说话上咬文嚼字,就有点不够生活化了,这样接地气。礼仪这块我也觉得不行,太不严谨了。”

  安国平道:“礼仪道具方面确实有欠缺,现在研究这方面的人少,当初不少在这块上有建树的老学者跟着老蒋跑去了湾湾,动/乱时期又有一部分借道香港去了国外,留在国内的少,所以才正要请您这样的大家出山啊。您是做过大事的人,该不会觉得现在做这个是大材小用了吧?”

  秦振国道:“国内正是缺人才的时候,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我们这些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你说这话就是小看我了啊。”

  他顿了顿又道:“今天这片子看起来还行,就是这话本子改编的东西总不是正道吧?我觉得还是多来点《史记》上的历史故事比较好。”

  顾毓铮觉得,舅公这要求是有点过高了。她是见识过后世娱乐产业大爆发时代的人,那时候的片子,技术上、投资上、宣传上比现在是先进多了,但在对待片子的严谨性上,却没法比。现在的片子,还是比较尊重逻辑与现实路线的,就是改编自小说,也尽量尊重了原著,经典一部部地涌现,在现在这样的条件下,算很不容易了。

  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国产片刚兴起不久,两部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功改编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古典作品改编的风潮,可惜时间尚短大都还未上映。

  湾湾87年才刚解除警戒,他们的故事片还没被内地引进,电视上播放的,除了几个电视台和地方影业公司自己制作电视剧外,就全是港剧的天下。而港剧中,又以85年在内地播放的武侠改编系列为主,一时间在华夏大地掀起不小的侠客片浪潮,这些文艺作品,在秦振国这样的老学者眼里,虽说也算得有趣,但还是有些遗憾,他的想法,文教文教,还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啊。

  顾毓铮道:“舅公,你的说法不对,史记是好,但是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曲高和寡,看不懂啦。话本子不错,接地气,看的人才会多啊。”

  “哦。”秦振国受教,“也对,上次你们拍的那个《财神》我看着也不错,故事虽然是编的,但编得有趣,能引起大伙儿共鸣,还有警示意义,那个编剧水平可以。”

  能不可以么?现在的编剧,不是经历过建国时期的文化“大家”,就是正经好大学出来的大学生,这时候的大学号称难于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他们学习态度端正,毕业后又经过了千挑万选,很多还带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写台词的功力杠杠的,把他们的水平和后世的比,再差都差不到哪去。

  记得她上辈子曾和一个朋友谈论,为什么2010年后很多粗制滥造的古装片大行其道,还有很多观众买账,朋友说了句值得玩味的话:“因为他们没吃过好菜,不知道真正佳肴的味道,当然就对着这点东西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了。”

  按这说法,想想90年代初两岸三地合作后将会爆发出的一大堆经典制作,再看看它们在二十多年后因各种原因消声灭迹,就觉得,对那个时代的小孩子是很可惜啊。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在变,适应时代的东西也在变。也许,在那一代人的心里,她和那位朋友的想法才是跟不上潮流的老古董也说不定呢。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安致远:说我水平差我还可以学习,说我个子矮,我就……我就……我就只能拼命补钙了。泪奔>﹏<

  ps:文教局是以前的叫法,职能么,大家顾名思义,应该能懂的,现在已经不这么叫了。

  关于对现在电视剧的评价,仅代表部分人观点,不能一概而论,有不同意见的请见谅。

  另外,90年代初不全是琼瑶剧的天下,奶奶的作品不好说,其他好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封神榜》《戏说慈禧》《唐明皇》之类,亮点很多。还有每年暑假必放的《新白娘子传奇》是93年开始在内地播放。

  ☆、第56章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这一段时间,是华夏影视业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间段内, 国人的娱乐需求呈现井喷式暴涨, 广甸给予这个行业的限制还没有后世那么多, 一时间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且经久不衰的好片子。

  安国平给秦振国找来不少录像带, 又帮他订了些专业性的电影类杂志, 这一堆庞大的资料库,让秦振国一头扎了进去。

  在老家大院养老的时候,两个老人刚经历过折磨没几年, 从牛棚里出来后,几乎就是孤寡老人了,只想着退休在家,闲时种花弹唱也是看尽繁华归于祥和。

  现在家里有了贴心的晚辈,两老的心情和想法都有了变化。过没多久,秦振国就接受了上影集团的聘请,时不时去译制片部和历史剧筹备处转悠了,也算是寻找到了一展所长、发挥余热的地方。

  顾毓铮和安致远, 也许是两人的表现好,一切按导演要求来,不吵不闹,一点没有其他孩子那么难搞。再加上外形气质上,站在一起还挺登对,于是,一连演了两次金童玉女后, 片子还没上映,上海的影视圈子里已经开始流传出有这么一对金童玉女专业户了。

  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只要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需要出镜的时候,不管戏份多寡,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他们两。好在现在拍的片子还不算多,需要用到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的更是少,最后找上门来的,也就没几个了。

  对于找上门来的,有安致远一起顾毓铮还要顾虑小同桌的想法,单独找她的,她的做法就是能推就推了。当然,偶尔觉得题材有意思,也会接上那么一两部。反正离升初中的考试时间还有一年,她已经在老师那里挂了号,这一年里,可以自己尽情安排了。

  最后一总结,就算是她推了一些,零零散散的,竟然也演了好多个角色。

  相比顾毓铮,安致远的业务就更繁忙了。他对演戏的劲头可比顾毓铮高多了。他学习成绩好,安国平又随着他的兴趣来,接的戏就难免多了点,一开始几乎是赶着场地奔赴各剧组。

  与顾毓铮的主走文艺路线不同,安致远小同学还开辟出另一条道,他会武术啊,现在正是功夫片大热的时候,小打星什么的,更加难得。

  只是这样一来,难免就要和顾毓铮分开拍戏了,自己一个人出去拍了两次以后,小安同学不乐意了。剧组里就他一个孩子,好孤单啊,有点不想拍了怎么办?

  大人也觉得很麻烦。孩子拍戏,必须有一个亲人跟着,安爸安妈哪一个是有时间的人?于是,不知不觉的,他也收心了。

  就这么来来去去,时间很快又在指缝间溜走,两人等来了升学考试。

  考试什么的,对这两个人来说,那就是走个过场,对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有个交代就成,于是,很顺利的,在距离初次演戏一年后的9月,他们成功进入了初中部。

  初中部的实验班和小学不一样。小学是将跳了级后,程度在四、五、六年级段的孩子全放在一个班里,等学完了就直接参加当年的升初中考试。而初中教学才3年,学的内容又多,跳上一级差的也不过是复习的时间,所以,只有刚上的第一年才在实验班里,抓紧把初一初二的知识点学完,第二年就直接跳到初三和普通学生一起准备中考或是到时候直接申请去少年班。

  这个实验班相比普通班动辄60、70的人数还是一样的少,20多个人里,有生面孔,也有熟面孔。

  石娇娇和吴志宇不出意外,也在其中。排除他们故意等顾毓铮的因素,两人当初进小学部的实验班就是走了点小后门的,学习进度与其他同班同学比稍微差了一点。

  对于两人的家长来说,早一年毕业远不如多认识些优秀的同学建立自己的人脉更重要,当初会同意让他们进实验班也正是这个意思。于是一商量,多呆一年,基础还能打得牢固一些,那就再等着和顾毓铮一起考试吧。

  至于张木昕,他已经跟着其他进度快的同学一起,从实验班里结业出去了。

  初中部里的知识,对顾毓铮来说,不是问题,她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复习下知识点就差不多了,剩下的照样按着自己的步调去学习额外的东西。

  安致远也学得很轻松。他一边学一边玩,考试还照样次次拿第一。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不是吹出来的,他们面对比自己强的学生没几个能服气,于是羡慕的同时,一个个都暂时放下了手边的课余爱好,跟打了氨基酸类补品一样,嗷嗷嗷地抓紧学习争第一,这突如其来的勤奋劲让班主任伍老师都小小感叹了下。

  大家在心里把安致远当目标,安小同学自己却觉得自己这点成绩不值一提。

  他的认知里,学习就是按部就班把课本一本本看完,习题一遍遍做好就是了。至于剩下的时间,该玩还是玩。他哪里会想到,虽然他和大家一样都是看课本、做习题,但他的速度是别人的好几倍啊,做的时候又特别集中注意力,别人做一本,他要做三本,再加上他那超强的举一反三的本事,想要追上……于是没多久,那股突然就高涨起来的劲头就又平静下来。

  和学神比赛什么的,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