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9节(1 / 2)





  前文已经提过,市一小的基础设施都有好些年头了,当初再好的建设质量,到如今都已经显出颓败,这里掉几块墙灰,那里掉几片屋瓦,甚至是几只鸟儿在屋顶上做个窝,偶尔飘下几根鸟毛,都是常见的事。

  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有任务的,除了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放学以后学生要被安排打扫卫生。

  这个打扫的范围,除了教室,还有每个班级门口出来对应的走廊等等包干区域。

  按理,今天不是顾毓铮值日,但因为她上课的时候开了小差,没办法,一不小心没管住自己,走神了。课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说了两句。她成绩好,老师也就没多说,只让她注意影响别带坏周围的同学就放她走了。

  她出来的时候,正好看见两男同学在打扫走廊。

  打扫的正常程序是什么?这时候的小学老师是这么教的:“先将水洒到地面上,再拿笤帚去扫,不然会弄得灰尘满天飞哦。”

  这两小男生洒水倒是记住了,可做事不专心啊。到了走廊上,还没干活呢,就先打闹开了,然后,水壶打翻了,水就直接泼地上了。

  泼地上不要紧,赶紧扫地就是了,问题是,这两孩子好奇心太重了。顺着水流的方向看过去,那一面墙根处挂出来什么东西?

  两人伸手要抓的瞬间,顾毓铮正好看见了。

  那挂出来的东西是什么?电线啊!

  水、裸/露的电线、小孩。这三个元素加一起,顾毓铮条件反射就是扑过去将两人推到一边。

  也不管自己摔倒后身上沾了脏泥水,她就只觉得一阵后怕。

  虽然之后听到动静的老师出来检查,发现这段裸/露出来的线头是已经废弃的旧线路,没有通电,并不会造成触电事故,但这个安全隐患却是暴露了出来。谁能保证,学校里其他通电的线路都没有问题呢?

  听到这里,安国生的脸变得更加严肃起来,他对众人说道:“今天这个事,提醒了我一个大问题啊。等市里的财政宽裕了,医疗和教育这两块,一定要优先加大投入。”

  说完,他想了想,又对秦振国道:“秦伯伯,你家这个小毓铮,我觉得,去一小上学对她来说,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作者有话要说:  顾毓铮: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心累。

  安国生:看我出马。

  ps:今天男主还是没有出现,他让我告诉大家,他还不想出场并向你们丢出一颗炸弹。

  然而作者不会让他如愿。所以继续倒计时。( ̄ 3 ̄)

  ☆、第40章

  “市一小已经是于水最好的小学了。”耿霜泠心里愁啊。就算女儿有表舅和舅妈的教导,学识方面不用愁, 但现在这个社会, 没有学籍没有文凭, 怎么出社会?

  远的不说, 就说顾勇军, 他们单位现在评职称、提干部, 可都是先看文凭的。听说,以后招人也要拿文凭当敲门砖呢。

  再说了,这么小的孩子, 总不能一直不去学校吧,老在家呆着,就算外人不说闲话,自己看着也不像样啊。

  赵静云对安国生道:“我们让孩子去上学,主要为的还是让她多结交几个同龄的孩子。她就算再聪明,不多和其他孩子相处的话,将来也不容易融入人群啊。”

  顾毓铮道:“我有小伙伴的啊,娇娇和吴志宇他们不都是嘛。”

  赵静云道:“那么几个哪够?你不进入人群, 就永远不知道普通孩子是怎么想,怎么做事的,人可不能只活在一个小圈子里。”

  秦振国也道:“要想做到世事洞明,就得做到先入世。”

  安国生道:“您二老说的一点没错,不过我觉得,现在就让孩子入世,有点为时过早啊。”

  “你的意思是?”

  安国生指指顾毓铮:“她现在还这么小, 小孩子的世界总是在不停变化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心性的锻炼,其他都可以等以后慢慢来。知识上,有您二老,心性上,在座的都是好的,相信孩子在诸位的熏陶下也不会走了歪路,只是事情总有例外。”

  聪明的孩子最怕什么?不是外力的摧残,而是来自内心的自我膨胀。

  顾毓铮表现得如此聪慧,将她与普通孩子放在一起,高下立现。一群人中最闪亮的那一个,吸引的目光自然是最多的。在众人的追捧、夸赞中,往往就会迷失自我,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一旦对自我的约束放松了,人的精气神就松懈下来了,到时候再想追就晚了。

  这道理一说开,在场的众人没有不懂的。

  为什么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因为重点学校出来的孩子,就算是差一点,放到其他学校也是拔尖的。可是这样的孩子如果一开始就送到其他学校,说不定他就又不出彩了。因为人是会习惯性地寻找参照物来督促自己上进的。水涨船高也是类似的道理。

  这些道理,顾毓铮是很认可的,可是她不是一般的孩子啊。内心里,她已经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了,对自我的控制力也很强,才不会轻易被带歪的。可惜,这个事实没人知道。

  安国生看众人听得认真,又道:“我知道道理你们也明白,就是一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倒是知道一个消息,可能对她有点用。少年班,你们了解吗?”

  秦振国道:“略有耳闻。这和我们家孩子有什么关系?她还没到13岁。”

  70年代的时候,某位世界顶尖的华裔科学家曾向最高领导建议,将一些智力超常的少年集中起来培养,并由此开办了少年班,民间也习惯将之称为“天才班。”

  少年班的建立,在当时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对于当时正极度缺乏人才的国家来说,能够快速培养出一批建设的栋梁;对于刚刚经历过浩劫,还处于“读书无用论”误导下的民众来说,能够快速扭转大家错误的观念,同时建立民族自尊心;对于这些早慧的少年本身来说,是从平庸里脱颖而出,因材施教,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顾毓铮自重生回来后,敢于有限度地表露出自己的早熟与聪慧,也正是基于此基础之上。

  自从国家几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以来,报纸和广播里都有多番报道,在当时几乎掀起了一股“天才热”。

  听说谁家的孩子比较聪明?是不是天才啊?我家的孩子三岁就能认识上百个字,是不是天才啊?

  这个时代的传媒手段远远不及后世,但全民参与寻找天才的热情比起后世的“达人秀”完全不遑多让。

  “比别的孩子聪明、成熟,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国家有很多天才嘛。我运气好,也碰上了一个。”这就是大多数人面对她偶尔过于妖孽的表现时的第一反应。

  什么?这么天才怎么不去上少年班?年纪不到啊!

  人家再怎么说都是大学呢,只招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现在才只有7岁的顾毓铮,和它会有什么关系?